對於每一家企業看到的2024年都是不一樣的,不過考慮到2024年的預期國內增速新能源效率是20-30%左右,大部分公司靠國內市場其實都難以達標。
要達到這些目標,就要靠海外增量了,可能每家公司都會拋出一些全球化的計劃,全球市場那麼大,小成功對於那些中等規模的小品牌來說,都是銷量的大增。
有公司不如預期,自然有公司超預期。例如,2021年理想隻賣了9萬臺,2022年13萬,2023年目標30萬,結果38萬。可見,過去增速不代表什麼。 2023年表現差的公司,不要過度看輕。比特幣換臺幣
理想上市的時候隻做增程,大家都看不太懂。技術上基本上沒有長板,包括動力、外型、硬體、智駕等方麵都是中規中矩,但反過來也算是沒有什麼短板。
而產品定位打的精準,是外資豪華品牌的利潤密集區,大家看到電車的電子智能體驗後,還猶豫裏程焦慮,最終帶起了增程模式,理想車型精準定位家庭一輛車,也沒有短板的品牌,完全切割中風口。
目前很多企業還是困在回合製遊戲裡。別的公司出一款標竿產品打開市場後,馬上開始做類似優化產品。然後標竿公司意識到了競爭,稍作優化,又把新公司按了下去。
這種你來我往的回合下去,不斷推出產品的跟風公司,每次都慢一步,結果就是每款車型火不過一陣,就又要開始新的研發,賺不到規模的錢,還要更多的研發。
汽車市場這幾年經歷了幾輪思路轉變,不少公司都是追著風走,例如先做純電,看見趨勢就轉增程,對標比亞迪,發現沒有電池一體化成本,在低價區間做不了。
又對標特斯拉,開卷智駕,發現特斯拉品牌力不好打。對標理想,然後理想也挺強,最後隻能學習理想的理念做有利潤的細分利基市場,所以今天最小眾的MPV市場居然成了很多車企的目標。
業界的跟風是普遍的,按照這種趨勢,規模小、車型多,什麼都要跟的公司越快死,如果企業不大,明年卻規劃了一堆新品牌和新車型,那麼隻能說,自求多福吧。
提前預判,眼光獨到,是重要的,做不一樣的東西,在全行業都在爭的優勢卷來捲去,除非拿下第一,否則失敗者代價極大。
智能化雖然目前是行業的焦點,但也沒有起完全的決定作用,對於用戶來說,智駕帶來的體驗不好量化,它沒有取代司機,節省人力,而且一旦智駕犯錯,其給用戶帶來的成本付出遠大於體驗溢價。
如果智慧駕駛,隻是軟體層麵的演算法比拚,那麼開發成本低而使用邊際無限小,值得投入,但若是比拚硬體競賽呢?晶片和雷達呢?任何的成本,最終還是回到用戶身上。如果違背了成本優化原則,那麼新能源車是不可能成功的。
目前產業的內捲,巴不得一輛車全上各種硬體就是牛逼,但卷供應商的產品服務沒任何意義,成功的車企,大部分的賣點也都是獨家核心本領,例如豐田和大眾的成本控製,一個是低成本低速低油耗低故障率高可靠性,一個是低成本高速低油耗和高操縱性,還有強大的集團化品牌營運能力。
除了智駕,國內的汽車公司還要想更多不一樣的東西。這幾年來,家用充電模式、可靠性、整體生產成本控製等方麵,就缺乏改變。
當然下注是有風險的,例如換電就可能被快速發展的電池容量取代。但是成功了,自然也有高額的回報。
內捲或下注,要往長期,通用的方向邁進,為未來的全球化作準備,例如國外的充電站不足,更多是家庭充電結構為主,國內通用快充站遍地,卷快充的平臺結構,這種優勢搬到海外,其實缺乏通用性。
又例如歐洲城市結構偏好小車,現在在SUV的大尺寸競賽,做出的優勢車型,也很難拿出去。
前麵說的,很多公司的銷售目標靠國外市場小成功更容易達成,既然如此,為什麼還不把視野擴大呢?有些公司希望在國內做出規模,有一定現金流纔敢出海,但是海外賺錢不一定那麼難,反倒是小規模的公司在海外絕對無法鋪銷售和維修網絡,最後陷入先後死循環。
那對於許多國內小規模的公司來說,趕緊合作出海,先達到鋪網絡的規模,佔據先機,是不是一個非常好的想法呢?
而對於國產傳統車企,普遍的市場表現和預期都不佳,銷量太大了,而且油車部分下滑又抵消了新能源部分的上漲,增速不可能快,大家不看好是必然的,這些舊勢力在2023年,銷售幾乎都沒有達標。


但像長城吉利廣汽,和小鵬蔚來的市值在一個量級,都是600-800億,車銷量卻差了幾倍,市場是不是又有些過度傾向新勢力了呢? 2023年股價表現不錯的新能源公司,基本上都是低預期,低股價。在2024年也一樣,奇瑞沒有上市,卻偷偷靠出海做到了50%的成長速度。而做海外對於現在這些新勢力來說,不夠錢和國內競爭難以脫身的問題都挺大的。
可以肯定的是,舊勢力在出海方麵,跑得更從容。
出海增量+國內新能源增量-國內油車銷售是正的,那麼這些舊勢力增速就會持續為正,擺脫大家對這些公司油車業務下滑的擔憂。
從這點看,這些所謂的舊勢力也並非無法投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