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話新鼎資本張馳:繼續重倉積體電路,押注商業航太、氫能、矽光賽道

IPO早知道2023年度IPO最佳投資機構TOP100(下稱「TOP100」)已於1月2日公佈,超過50家新機構上榜。新鼎資本以三個IPO項(京儀裝備、第四範式、小i機器人)目位列TOP100第63位,時隔三年,trump幣走勢再次入選。


然而,三年之間,一二級股權融資市場已經發生較大變化。 2023年,據IPO早知道統計,在境內外上市的中資企業無論是從數量或募資金額均有較明顯下滑(詳見榜單分析),而對於一級市場的股權投資,投、募兩端,也都麵臨較大壓力。


圍繞著過去一年市場的變化、機構收穫的成績以及對2024年的展望,IPO早知道對話了部分上榜及入圍機構的主要負責人。


在IPO與與新鼎資本董事長張馳的對話中,張馳對2023年的專案進行了複盤,同時展望了2024年的方向。具體而言,張馳認為,二級市場整體的表現對一級市場有著較大影響,但在一些具體的賽道上,之前公司本身的財務表現差強人意,也是其股價一直較低的原因。以AI賽道為例,在2019-2023年投資、上市的一些AI公司,由於自身在商業化層麵麵臨的問題,無法創造出好的淨利潤,使A股的投資者對於此類公司的價值不太認可。進而,A股特別是科創板,其實已經從關注公司的創新、研發,轉而關注公司的商業化落地能力。


談到未來的賽道,新鼎資本未來將繼續重資積體電路相關產業鏈,特別是硬體設備;而在新的賽道方麵,張馳則表示,將在氫能源產業鏈、商業航太和矽光等領域做更多佈局。對於2024年一級市場投資的變化,張馳說:“主要還是看二級市場。”


以下為訪談正文(有刪節)


Q:IPO早知道


A:張馳 新鼎資本創辦人、董事長


圖片

張弛(資料來源:受訪者提供)

2023年,市場轉向

Q:回顧2023年,市場整體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,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?


A:2023年,尤其是虛擬貨幣價值何在2023下半年,相對來說資本市場比較低迷,產業偏冷。這主要是和二級市場相關,A股下跌,導致一級股權市場的投融資難度加大了,大家投得相對謹慎。頻次也較之前低了一些。市場上的錢少了,資金就會往頭部集中,中小型專案融資更難。


2023年是一個轉捩點,整體上股權投資市場是一個下行的趨勢,目前還沒有看到扭轉的跡象。但產業永遠都是如此,有週期,有熱就有冷。


2019年,科創板推出後,2019-2022年這三年,整個資本市場發展很快。在2021、2022年,科創板了500多家企業。硬科技企業隻要符合條件,基本上都可以上市。 2023年,A股整體市值跌的比較多,這是一方麵;另一方麵,科創板歷史使命基本上完成了,大的科技企業也都已經基本完成上市。


因此,科創板也要慢慢來看一下這些曾經虧損企業的後續表現了,有些虧損企業上市後的表現一般,遲遲不能盈利,市場的負麵聲音也很大,(市場)也開始反思了。


目前來看,2023年開始進入政策調整的階段,2024年開始也延續這個過程。上市最快的階段過去了,這兩年上市預計都會變慢,有形的隱形門檻就會提高。市場更看重企業的收入和利潤狀況,尤其是收入。例如我們看當年上市的一些人工智慧公司,這幾年沒有發展起來,主要是收入一直沒有起色。


Q:從估值層麵來看,發生了哪些變化?


A:科技公司如果收入沒有起來──當然技術還是很重要的──估值就不可能太高。2023年,企業融資的估值比2022年基本都沒有太漲。市場預期降低之後,估值較2021-2022年漲得慢了。狗狗幣誰發行的?有些企業,雖然也不錯,但之前融資的估值太高,即使按照之前的估值,也沒辦法投了,就會遇到問題。二級市場跌了這麼多,估值係統已經改變。而在一級市場,降低估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之前投的老股東一般不同意降低估值。這導致企業就‘扛’在那裡。也有情況是,大股東出讓一些利益把估值降下來。

對AI新一波更謹慎,IPO不再是唯一退出方式

Q:AI新一輪的熱潮隨著OpenAI和大模型的應用落地又來了,如果繼續關注AI,會關注什麼樣的專案標準?


A:從過往的經驗來看,這幾年國內的知名AI獨角獸公司最後真正起來的很少,所以現在來看,出手還是比較慎重。我們更多還是看能落地的場景,以及和人工智慧相關的一些設備和硬體。至於目前幾百家要做大模型的公司誰能跑出來,真不好說,我們其實特別謹慎。市場整體上也都投得比較謹慎,因為的確看不到這些企業能落地的趨勢,基本上都是一些大的集團公司去孵化、發展。


Q:回到2023年,新鼎資本收穫的3個IPO項目,小i機器人、京儀裝備、第四範式,當時投資的背景是什麼?


A:京儀裝備,我們是2021年接觸的,跟進了很久,但是一直沒機會投,額度也比較緊張。因為是北京的項目,大股東也是國資背景,是國內積體電路溫控設備領域中最大的公司。在2022年時有一個機會,老股東因為穿透後發現有問題,需要退出。所以我們接了7000多萬元的老股。這個專案上市的節奏就比較快,2022年完成投資,2023年就上市了。整體體量較大、國企也比較規範,收入利潤都比較穩定。泰達幣合法嗎?但也確實是因為對企業比較瞭解,所以才參與。上市之後的收益還可以。但最終收益要等到解禁的時候。


第四範式,我們投的比較早,2020年左右開始參與,最早一輪投了5000多萬,2021年又追加了5000多萬,投了兩輪,第二輪的估值比之前高一些,大約最後到了30億美元。當時額度比較緊張,一是因為老股價格相對較低,二也是和企業比較熟悉。當時身為人工智慧的獨角獸,團隊也比較優秀,主業也很硬核,五大股份製銀行都是它的客戶也是客戶。但上市過程還是也有些波折的,最後在2023年完成了港股的上市。


小i機器人,參與更早,我們是在2018年-2019年陸續投進去,一部分增資+老股。之前小i在新三板,後麵摘牌計畫去美股。整體公司體量沒那麼大,我們和實控人以及公司各方麵也交流比較多。但後麵也確實遇到了一些問題。在美股上市,股價比較低,目前這個專案處於浮虧狀態。


Q:倒是不迴避這一點。


A:沒什麼。考慮到他們去美股也是為了快速實現資本化,但因為企業績效表現一般,加上美股有一些做空機構,所以股價下跌厲害。小i機器人之前還是做語音客服,很多金融機構、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,都是他們的客戶,但語音客服機器人也是相對傳統的人工智慧,新的人工智慧領域,還在努力開拓。


Q:這三個項目,分別在A股、美股和港股上市,如何看待這三個市場表現的差異?

A:去境外上市,很大程度是因為沒辦法在境內上市。因為公司還是虧損的。尤其是ada幣etf小i,體量不是很大,在境內不一定能上得了。在科創板剛推出時,寒武紀、雲端從科技等虧損企業能在境內上市,那是因為才剛開始。如果同樣的虧損現在想要在境內上,門檻會更高。


另外,考慮到一些地緣政治影響,大體量的科技企業,去美股上市的前景也不是很友好,所以隻能去香港上市。甚至可以說,現階段,國內的科創闆對於大研發投入、長期虧損的企業,是有點抵製的,這樣本來應該支持科技創新,卻又回到關注收入和利潤方向上了,就會導致整個科技創新投入不足,這也是個巨大的問題。


Q:從下半年開始,去美股的通道也逐漸打開了。


A:打開了,現在看從政策層麵也是在不斷釋放利好、鼓勵企業去境外上市,所在產業不敏感的企業,可能會選擇美股。但大量的科技企業還是不太敢去美股,不是在境內上市,就是在港股上市。但港股市場的股價也比較低迷,所以對許多企業來說,也比較糾結。

重資積體電路,押注氫能、商業航太和矽光

Q:具體來看,我們分別在不同賽道上的投資邏輯大致上是怎麼樣的?比如以氫能為例。


A:對。氫能賽道有點類似2017年的純電動車賽道,爭議很大,但機會也很多。現在還沒起來,一年全中國才銷售不到一萬輛氫能巴士。如果在汽車市場來看,就太小了。氫能賽道更多還是朝著儲能的方向走,會有更大應用的機會。具體項目方麵,我們投了在國內第一的氫瓶、加氫站設備製造商國富氫能,重倉了近2億元;做低溫設備的中科富海,大股東是中科院理化所;國內頭電堆公司氫璞創能,新鼎資本參與了四輪,也投入了三億多、是它第三大股東;再上遊的膜電極公司鴻基創能,我們也兩輪投進了超過1億元,是膜電極國內第一的企業。還有包括氫瓶,加氫站裝備產業頭部的海德利森、舜華新能源,我們都重倉了。


整體來看,在國內氫能賽道『製、儲、加、運』四個環節,我們是投的非常全的投資機構了。我們認為賽道在一兩年內要爆發。


Q:這個判斷的邏輯是?


A:現在政策層麵已經釋放了(利好)。包括燃料電池的發展規劃以及補貼政策等等,但市場還沒起來,這很像2017年的純電動車產業鏈——政策支持加補貼,但市場到2020年才起來。通常來講,政策要比市場早2-3年。隨著企業不斷發展,成本降到某個階段,應用就會起來。目前,還是主要靠政府在多個示範城市羣,採購規劃已經全都出來了。去年產業發展慢一點是受政府財政資金緊張影響。今年氫能假設力道還會加大,這和5-6年前純電動市場靠政府採購的模式類似。例如,一輛氫能大巴價格200多萬元,補貼就100多萬元;建一座加氫站大概1000多萬元,補貼約600萬元,目前補貼力道很大。


未來的新能源汽車,也包含氫能汽車,就是混動、氫能以及純電三種類型的新能源汽車並行發展的模式。氫能目前對於C端家庭廣泛應用還含早,主要用於公車、巴士以及重卡等車款。


目前來看,氫能主要的發展限製仍是成本和動力問題,不過氫能車替代重卡、長途巴士、公車還是在性能上有優勢的。從環境的角度來看,氫能是沒有任何汙染的能源,電動車還有二次汙染的問題,更接近『終局解決方案』。


從投資的佈局來講,我們覺得在資金集中到頭部的情況下,好的項目比較少,而且比較貴。因此我們需要向前去挖掘,包括氫能、商業航天,以及矽光等領域,現在逐漸起來。如果什麼熱投什麼,就都賺不到錢。


Q:我們三年之前的訪談,也趕上了新能源整車上市,例如新鼎資本也曾經投過小鵬汽車。目前看新能源或是純電動車整車產業鏈的投資邏輯,又發生了哪些變化?


A:現在整車的競爭無疑是更激烈了。眾多品牌出現背後實際上是進入門檻的大幅降低,過去三年,我們對於像電池這樣的核心零件都沒有出手,包括再上遊的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等,都是一片紅海,從寧德時代股價的表現,就可以看出來,2023年股價腰斬。這些領域是大家都能看得明白,大量的資金蜂擁而至,立刻導致一部分的產能過剩。


我們實際上更多在看的是自動駕駛,以及未來一些整車(非核心)零件的頭部公司,例如我們投了HUD頭部的公司澤景電子,它抬頭顯示市場份額超過50%以上。營收成長很快,還有線控底盤頭部的公司格陸博,我們投了三輪,基金也是前幾大股東。


Q:目前,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出口國,在新能源車出海的背景下,是否有更多的機會?


A:很難。整輛車出海和當年光伏出海類似,非常不穩定,原因是當地市場政策,例如反補貼調查等等,可能隨時會讓中國企業出局。海外市場整體而言還是一個非常不穩定的市場,國內市場的穩定程度較高一些。


Q:商業航太領域近期也不斷升溫,你們的投資邏輯是什麼?


A:商業航太,我們從三年前開始係統佈局,我們投了在北京亦莊的兩家火箭公司,藍箭航天和星際榮耀,各參與了一個多億,現在發展的還不錯。 2023年是我們加速投資商業航太的一年,也參與了在上海的衛星製造商格思航太的投資,以及做衛星通訊晶片的白盒子。


商業航太從2023年開始'井噴'式發展,2024年發展也會非常快,參考美國,SpaceX也已經開始在大規模的商業應用了,目前可以看到星鏈的成果,5000多顆衛星在低軌服務60多個國家,服務人數已超過200萬人。 SpaceX已經獲利。未來有可能取代地麵的基地臺來解決所有的通訊問題。


更現實的是,在俄烏衝突之中,烏克蘭大量使用星鏈作為通訊基礎設施,因此讓大家看到這件事情的緊迫性。 2024我國至少要發射100顆低軌通訊網路衛星、預計2025年到600顆、三年內到1200顆,8年內要發射到2萬顆。而馬斯克的星鍊是希望3-5年發射到4.2萬顆,這是一個幾何級增長的發射需求。自新中國成立以來,我們大概發射了不到1000顆衛星,目前在軌約600顆。


這樣大量的發射需求,如果隻靠『國家隊』是滿足不了的。因此對商業火箭、衛星的製造和設計有需求。甚至可以說,如果火箭公司發射成功穩定,滿足載重需求,未來五年的訂單都不用愁。


相較於積體電路的市場,商業航太的體量要小一些,產業鏈也比較短。以火箭的製造為例,火箭引擎佔成本40%,結構佔30%。而且可投的企業不多。另外,關注的機構相比於其他熱門領域,還比較少,估值也沒有太高,因此我們覺得這是一個窗口期。


Q:商業航太是否有比較高的技術壁壘?


A:除了可回收火箭這塊有一些挑戰之外,傳統的火箭技術已經非常成熟,基本上不存在卡脖子的問題。就是把國家隊已經掌握的技術如何再最低成本的重新實現一遍。


Q:目前單次發射的成本大致如何?

A:主要看載重量。現在1公斤的東西送上去,國家隊大約在10-20萬元人民幣,SpaceX大約在3000-4000美元(約2-3萬人民幣),如果中國民營企業來做,成本可以降到每公斤5 -7萬元,會下降很多。


有差別的原因是,國家隊主要以完成國家航太任務為導向,並非以商業利益為導向,主要是完成登月、載人航天,太空站這種大任務。而類似組網的商業發射未來還是會以民營企業為主。美國也是如此,在進入某個階段後,民營和國家的需求就會有分工。商業航太領域也不允許外資的進入的產業。


Q:目前看,產業的大致規模是多少?

A:這個不太好算,因為整個產業還在興建期。如果依照馬斯克所說的,2035年之前要投入600-700億美元,可以當作一個參考。


國內衛星網路和美國SpaceX的星鏈的差別在於,星鍊是衛星製造、衛星營運收費、火箭製造發射都由SpaceX一家來做,馬斯克就是自己造火箭、造衛星、自己發射、自己運作。而國內是分開的。打個比方,傳統電信業者移動、聯通,買華為的基站,相當於現在就是星網買衛星組網,然後由商業航太公司發射。


很急迫的原因還有一個,低軌優質的通訊衛星的位置大約隻有6萬個,星鏈第一階段的目標是1.2萬個衛星,如果再不追趕,可能位置就沒了,所以要'保頻佔軌'。而且,目前的需求基本上隻集中在中美兩個國家,世界上沒有其他國家有能力去做這樣的事。


除了上述的幾個賽道之外,我們關注比較多的是矽光這個方向。基本邏輯是,考慮到目前人工智慧大模型浪潮之後,整個資料的規模、處理資料的規模都變大了很多,如果以傳統的矽基作為傳輸介質的話,速度會受影響,所以要到藉助光來傳輸資料。特別是隨著ChatGPT為代表的大模型崛起,矽光的需求也有可能會起來。整體而言,新的賽道並不是很多,這可能和經濟發展的階段有關。

2024年,關鍵還要看二級市場

Q:結合我們之前的分享,對於2024年,你最關注的變數是什麼?


A: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看二級市場能不能起來。如果二級市場持續低迷,市場缺乏信心,融資就會困難,一級市場投資也會雪上加霜;第二就是國內經濟的復甦情況;第三是看美國是否進入降息階段,如果美國降息,更多資金會外溢。


Q:2024年併購退出的案例會更多嗎?


A:會有更多案例,因為市場比較低迷。但不會成為主流,原因是併購要求的條件太多,各方能夠達成一致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。還有討論比較多的S基金這種模式,麵臨的最大問題是雙重收費的問題,而且S基金也很難對企業做充分的盡調,企業配合度不高。所以,雖然大家都在討論S基金,但其實很難做起來。相較於以上兩種非IPO的退出,今年可能還是老股的轉讓會比較活躍。


Q:預測下新鼎資本今年IPO的成績?


A:我們在2023年初預計,新鼎資本已投項目,有20個項目要報材料,大部分去科創板,但目前隻有一兩個報進去了,大量的項目還是報不進去。從2023年9月到12月,整個北交所深交所上交所,除了去北交所的基本上沒有受理新報的項目,於是一些企業就選擇去北交所。我們瞭解到,券商投行部目前的重心,都放在北交所了。所以我們2024年肯定還是有一些上市項目,但現在政策還不是很明朗,具體數量也很難說。


Q:估值會受影響嗎?


A:即使估值低,能去北交所能上市也是好事,起碼能夠有退出路徑,為下一步資本市場活躍,做好準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