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:具體來看,我們分別在不同賽道上的投資邏輯大致上是怎麼樣的?比如以氫能為例。
A:對。氫能賽道有點類似2017年的純電動車賽道,爭議很大,但機會也很多。現在還沒起來,一年全中國才銷售不到一萬輛氫能巴士。如果在汽車市場來看,就太小了。氫能賽道更多還是朝著儲能的方向走,會有更大應用的機會。具體項目方麵,我們投了在國內第一的氫瓶、加氫站設備製造商國富氫能,重倉了近2億元;做低溫設備的中科富海,大股東是中科院理化所;國內頭電堆公司氫璞創能,新鼎資本參與了四輪,也投入了三億多、是它第三大股東;再上遊的膜電極公司鴻基創能,我們也兩輪投進了超過1億元,是膜電極國內第一的企業。還有包括氫瓶,加氫站裝備產業頭部的海德利森、舜華新能源,我們都重倉了。
整體來看,在國內氫能賽道『製、儲、加、運』四個環節,我們是投的非常全的投資機構了。我們認為賽道在一兩年內要爆發。
Q:這個判斷的邏輯是?
A:現在政策層麵已經釋放了(利好)。包括燃料電池的發展規劃以及補貼政策等等,但市場還沒起來,這很像2017年的純電動車產業鏈——政策支持加補貼,但市場到2020年才起來。通常來講,政策要比市場早2-3年。隨著企業不斷發展,成本降到某個階段,應用就會起來。目前,還是主要靠政府在多個示範城市羣,採購規劃已經全都出來了。去年產業發展慢一點是受政府財政資金緊張影響。今年氫能假設力道還會加大,這和5-6年前純電動市場靠政府採購的模式類似。例如,一輛氫能大巴價格200多萬元,補貼就100多萬元;建一座加氫站大概1000多萬元,補貼約600萬元,目前補貼力道很大。
未來的新能源汽車,也包含氫能汽車,就是混動、氫能以及純電三種類型的新能源汽車並行發展的模式。氫能目前對於C端家庭廣泛應用還含早,主要用於公車、巴士以及重卡等車款。
目前來看,氫能主要的發展限製仍是成本和動力問題,不過氫能車替代重卡、長途巴士、公車還是在性能上有優勢的。從環境的角度來看,氫能是沒有任何汙染的能源,電動車還有二次汙染的問題,更接近『終局解決方案』。
從投資的佈局來講,我們覺得在資金集中到頭部的情況下,好的項目比較少,而且比較貴。因此我們需要向前去挖掘,包括氫能、商業航天,以及矽光等領域,現在逐漸起來。如果什麼熱投什麼,就都賺不到錢。
Q:我們三年之前的訪談,也趕上了新能源整車上市,例如新鼎資本也曾經投過小鵬汽車。目前看新能源或是純電動車整車產業鏈的投資邏輯,又發生了哪些變化?
A:現在整車的競爭無疑是更激烈了。眾多品牌出現背後實際上是進入門檻的大幅降低,過去三年,我們對於像電池這樣的核心零件都沒有出手,包括再上遊的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等,都是一片紅海,從寧德時代股價的表現,就可以看出來,2023年股價腰斬。這些領域是大家都能看得明白,大量的資金蜂擁而至,立刻導致一部分的產能過剩。
我們實際上更多在看的是自動駕駛,以及未來一些整車(非核心)零件的頭部公司,例如我們投了HUD頭部的公司澤景電子,它抬頭顯示市場份額超過50%以上。營收成長很快,還有線控底盤頭部的公司格陸博,我們投了三輪,基金也是前幾大股東。
Q:目前,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出口國,在新能源車出海的背景下,是否有更多的機會?
A:很難。整輛車出海和當年光伏出海類似,非常不穩定,原因是當地市場政策,例如反補貼調查等等,可能隨時會讓中國企業出局。海外市場整體而言還是一個非常不穩定的市場,國內市場的穩定程度較高一些。
Q:商業航太領域近期也不斷升溫,你們的投資邏輯是什麼?
A:商業航太,我們從三年前開始係統佈局,我們投了在北京亦莊的兩家火箭公司,藍箭航天和星際榮耀,各參與了一個多億,現在發展的還不錯。 2023年是我們加速投資商業航太的一年,也參與了在上海的衛星製造商格思航太的投資,以及做衛星通訊晶片的白盒子。
商業航太從2023年開始'井噴'式發展,2024年發展也會非常快,參考美國,SpaceX也已經開始在大規模的商業應用了,目前可以看到星鏈的成果,5000多顆衛星在低軌服務60多個國家,服務人數已超過200萬人。 SpaceX已經獲利。未來有可能取代地麵的基地臺來解決所有的通訊問題。
更現實的是,在俄烏衝突之中,烏克蘭大量使用星鏈作為通訊基礎設施,因此讓大家看到這件事情的緊迫性。 2024我國至少要發射100顆低軌通訊網路衛星、預計2025年到600顆、三年內到1200顆,8年內要發射到2萬顆。而馬斯克的星鍊是希望3-5年發射到4.2萬顆,這是一個幾何級增長的發射需求。自新中國成立以來,我們大概發射了不到1000顆衛星,目前在軌約600顆。
這樣大量的發射需求,如果隻靠『國家隊』是滿足不了的。因此對商業火箭、衛星的製造和設計有需求。甚至可以說,如果火箭公司發射成功穩定,滿足載重需求,未來五年的訂單都不用愁。
相較於積體電路的市場,商業航太的體量要小一些,產業鏈也比較短。以火箭的製造為例,火箭引擎佔成本40%,結構佔30%。而且可投的企業不多。另外,關注的機構相比於其他熱門領域,還比較少,估值也沒有太高,因此我們覺得這是一個窗口期。
Q:商業航太是否有比較高的技術壁壘?
A:除了可回收火箭這塊有一些挑戰之外,傳統的火箭技術已經非常成熟,基本上不存在卡脖子的問題。就是把國家隊已經掌握的技術如何再最低成本的重新實現一遍。
Q:目前單次發射的成本大致如何?
A:主要看載重量。現在1公斤的東西送上去,國家隊大約在10-20萬元人民幣,SpaceX大約在3000-4000美元(約2-3萬人民幣),如果中國民營企業來做,成本可以降到每公斤5 -7萬元,會下降很多。
有差別的原因是,國家隊主要以完成國家航太任務為導向,並非以商業利益為導向,主要是完成登月、載人航天,太空站這種大任務。而類似組網的商業發射未來還是會以民營企業為主。美國也是如此,在進入某個階段後,民營和國家的需求就會有分工。商業航太領域也不允許外資的進入的產業。
Q:目前看,產業的大致規模是多少?
A:這個不太好算,因為整個產業還在興建期。如果依照馬斯克所說的,2035年之前要投入600-700億美元,可以當作一個參考。
國內衛星網路和美國SpaceX的星鏈的差別在於,星鍊是衛星製造、衛星營運收費、火箭製造發射都由SpaceX一家來做,馬斯克就是自己造火箭、造衛星、自己發射、自己運作。而國內是分開的。打個比方,傳統電信業者移動、聯通,買華為的基站,相當於現在就是星網買衛星組網,然後由商業航太公司發射。
很急迫的原因還有一個,低軌優質的通訊衛星的位置大約隻有6萬個,星鏈第一階段的目標是1.2萬個衛星,如果再不追趕,可能位置就沒了,所以要'保頻佔軌'。而且,目前的需求基本上隻集中在中美兩個國家,世界上沒有其他國家有能力去做這樣的事。
除了上述的幾個賽道之外,我們關注比較多的是矽光這個方向。基本邏輯是,考慮到目前人工智慧大模型浪潮之後,整個資料的規模、處理資料的規模都變大了很多,如果以傳統的矽基作為傳輸介質的話,速度會受影響,所以要到藉助光來傳輸資料。特別是隨著ChatGPT為代表的大模型崛起,矽光的需求也有可能會起來。整體而言,新的賽道並不是很多,這可能和經濟發展的階段有關。